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28篇
  免费   3027篇
  国内免费   3988篇
林业   4220篇
农学   4502篇
基础科学   3068篇
  7840篇
综合类   24578篇
农作物   2833篇
水产渔业   1037篇
畜牧兽医   4975篇
园艺   1529篇
植物保护   2361篇
  2024年   162篇
  2023年   987篇
  2022年   1603篇
  2021年   1861篇
  2020年   1645篇
  2019年   1904篇
  2018年   1175篇
  2017年   2068篇
  2016年   2639篇
  2015年   2210篇
  2014年   2873篇
  2013年   2908篇
  2012年   4102篇
  2011年   3878篇
  2010年   3107篇
  2009年   3033篇
  2008年   2720篇
  2007年   2959篇
  2006年   2672篇
  2005年   2025篇
  2004年   1478篇
  2003年   1270篇
  2002年   1050篇
  2001年   893篇
  2000年   792篇
  1999年   668篇
  1998年   580篇
  1997年   511篇
  1996年   509篇
  1995年   446篇
  1994年   393篇
  1993年   354篇
  1992年   322篇
  1991年   286篇
  1990年   252篇
  1989年   231篇
  1988年   158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2年   5篇
  1956年   7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不同控释氮肥运筹对粳稻养分吸收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绥粳18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一次性施入控释氮肥免追肥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量(高、中、低、无)和施肥深度(5 cm、10 cm),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粳稻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粳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施肥深度5 cm组,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的氮吸收总量增加,同时可促进磷的吸收,但影响幅度较小。钾变化与氮、磷变化有所不同。施肥深度10cm组,施高量氮肥抑制了粳稻对磷的吸收、减少了对氮的吸收,但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对钾的吸收无显著影响。施用树脂包膜控释肥,纯氮用量为153 kg/hm^2、施肥深度5 cm、一次性施肥免追肥可获得最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并显著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2.
以甬优538、甬优9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轻多效唑水育秧(T1)、重多效唑水育秧(T2)和轻多效唑旱育秧(T3)三种育秧方式对水稻超秧龄机插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2、T3处理的苗高、生物量受到抑制,成秧率变高,漏秧率降低,基本苗数增加;机插后2个品种的抽穗期均推迟,甬优538 T2、T3处理的产量高于T1处理,甬优9号T2、T3处理的产量低于T1处理。  相似文献   
73.
甜菜氮肥的合理施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文献关于氮肥对甜菜的生长、吸收分配规律、生理生化及产质量的影响可知,甜菜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其中氮素尤为重要,不合理施用氮肥对甜菜的产质量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提出合理施氮、用氮的途径与策略:第一,因地、因品种、因时制宜,根据测土资料及不同甜菜基因型差异确定施肥种类、配比;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肥规律及不同生态条件需要,按需供肥。第二,肥要在水的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区域配肥技术与灌溉技术相结合的水肥一体化精准精细灌水施肥技术是甜菜生产高效用肥的必然发展趋势。第三,作物不同养分间具有协同和相互影响作用,因此根据同等重要原则应有机配比。第四,为了提高肥效及利用率,施用缓控释肥,有机无机肥配施,施用微生物肥、生态肥等发挥微生物的促进、协同作用。第五,常规育种与转基因技术结合培育氮素养分高效利用品种。第六,利用现代监测技术手段及应用甜菜生长模型尤其是CERES-Beet模型监测氮等养分的转化、吸收等动态。  相似文献   
74.
Intensive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greenhouses has rapidly expanded in China since the 1990s and increased to 1.3 million ha of farmland by 2016, which is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We conducted an 11‐year greenhouse vegetable production experiment from 2002 to 2013 to observ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ynamics under three management systems, i.e., conventional (CON), integrated (ING), and intensive organic (ORG) farming. Soil samples (0–20 and 20–40 cm depth) were collected in 2002 and 2013 and separated into four particle‐size fractions, i.e., coarse sand (> 250 µm), fine sand (250–53 µm), silt (53–2 µm), and clay (< 2 µm). The SOC contents and δ13C values of the whole soil and the four particle‐size fractions were analyzed. After 11 years of vegetable farming, ORG and 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OC stocks (0–20 cm) by 4008 ± 36.6 and 2880 ± 365 kg C ha?1 y?1, respectively, 8.1‐ and 5.8‐times that of CON (494 ± 42.6 kg C ha?1 y?1). The SOC stock increase in ORG at 20–40 cm depth was 245 ± 66.4 kg C ha?1 y?1,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ING (66 ± 13.4 kg C ha?1 y?1) and CON (109 ± 44.8 kg C ha?1 y?1). Analyses of 13C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ewly produced SOC in both soil layers in ORG. However, the carbon conversion efficiency (CE: increased organic carbon in soil divided by organic carbon input) was lower in ORG (14.4%–21.7%) than in ING (18.2%–27.4%). Among the four particle‐sizes in the 0–20 cm layer, the silt fraction exhibited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increase in SOC content (57.8% and 55.4% of the SOC increase in ORG and ING, respectively). A similar trend was detected in the 20–40 cm soil layer. Over all, intensive organic (ORG) vegetable production increases soil organic carbon but with a lower carbon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an integrated (ING)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75.
黏虫是我国作物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细胞色素P450能够参与昆虫外源物质代谢。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一条编码黏虫P450基因的cDNA序列,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了4种外源物质对该基因表达的诱导效应。该基因被国际P450命名委员会命名为CYP9A113,GenBank登录号为KY436739。利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的LD_(50)处理黏虫3 h,LD_(10)、LD_(30)和LD_(50)处理12 h和24 h,可诱导表达CYP9A113基因;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的LD_(10)处理黏虫12、24和48 h,LD_(30)和LD_(50)处理24 h,CYP9A113基因表达呈诱导效应;0.1和0.5 mg/mL香豆素处理6、12、24和48 h,CYP9A113基因表达均呈诱导效应;0.1和0.5 mg/mL吲哚-3-甲醇处理3、6、12、24和48 h,CYP9A113基因表达均呈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76.
isopropylstilbene (3, 5-二羟基-4-异丙基二苯乙烯) 是发光杆菌Photohabdus temperata产生的一种二苯乙烯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为促进isopropylstilbene在农业抗生素领域应用价值的开发,采用固相萃取、柱层析等技术从发光杆菌P. temperata SN 35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1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其纯度;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法对发光杆菌SN 35摇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初步研究了所分离化合物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离体抑菌活性及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所分离的化合物为isopropylstilbene,纯度为93%;对发光杆菌SN 35摇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后,isopropylstilbene的产量是优化前的2.22倍。离体抑菌试验结果表明:isopropylstilbene对灰葡萄孢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 (9.17 ± 0.17) μg/mL,但低于对照药剂百菌清[EC50值为 (0.90 ± 0.08) μg/mL];在10 μg/mL下,isopropylstilbene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3.01%。活体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在200 μg/mL下,isopropylstilbene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92.19%,与百菌清的防效 (97.63%) 相当,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2.12%,略低于百菌清 (81.61%)。本研究通过对isopropylstilbene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该化合物对灰霉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为天然杀菌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7.
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兰考矮早8、豫麦49-198和平安8号为材料,设置5个氮素水平(0、120、180、240、360kg/hm 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子粒产量及其N、P、K、Ca、Mg、Fe、Mn、Cu、Zn、B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子粒中N与B(r=0.879)、N与Mg(r=0.858)、Mg与Zn(r=0.871)、Mg与B(r=0.877)含量间相关系数较高。施氮显著提高了子粒N、Ca、Fe、Cu、Zn、B含量,K、Mg含量受施氮量影响较小,但P和Mn含量明显下降。兰考矮早8子粒中各种矿质元素(除B外)含量明显高于平安8号,豫麦49-198介于二者之间。施氮在提高小麦子粒产量的同时降低了P/Ca、P/Mg、P/Fe和P/Zn的值,增强了Ca、Mg、Fe、Zn的生物有效性。此外,研究发现施氮量达到180kg/hm 2后,继续增施氮肥小麦产量难以提升。可见,合理的氮肥管理可以提高豫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过量施氮不仅难以提高子粒产量,还会降低子粒P和Mn的含量。  相似文献   
78.
79.
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研制及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枯草芽胞杆菌母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载体、分散剂、表面活性剂、保护剂的筛选,确定了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的最佳配方。其配方为:枯草芽胞杆菌母药50%、载体白炭黑20%、分散剂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NNO)2%、表面活性剂烷基萘磺酸盐(EFW)3%、保护剂羧甲基纤维素(CMC)1.5%、载体硅藻土补足至100%。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含菌量为2.11×1010 CFU·g-1,分散指数89.56,浮游指数87.57,坡度角74°,pH 6.1,杂菌率2.1%,含水率0.67%,粒径8.15 μm,热贮分解率为4.67%,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盆栽条件下,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用量1 000 g·(hm2)-1时喷粉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优于治疗效果,防效分别为89.08%和84.95%;田间试验,枯草芽胞杆菌微粉剂在用量为1 000 g·(hm2)-1时喷粉对黄瓜白粉病的保护效果为80.66%。  相似文献   
80.
为探究永兴县冰糖橙果园土壤肥力特征及其综合性状,为果园土壤改良和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在永兴县冰糖橙主产区采集了284处具有代表性果园表层土壤(0-40cm),测定了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养分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永兴县冰糖橙果园及其北、中和南3个区域土壤肥力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比较3个区域的土壤肥力差异特征。结果表明:永兴县冰糖橙果园土壤肥力为中等水平,土壤为酸性,平均仅5.47;有机质含量较丰富,为较高等水平,平均为25g/kg;土壤全氮含量为较高等水平,平均为1.86g/kg,碱解氮含量为中等水平,平均109mg/kg;有效磷平均含量25.2mg/kg,为中等水平;缓效钾含量偏低,为较低等水平,平均132mg/kg;速效钾含量处于较高等水平,平均153mg/kg。果园的3个区域土壤综合肥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受地形地貌、成土母质、果园管理及其他因素影响,中部区果园综合肥力高于北部和南部果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